我国中药包装的国际化下
我国中药包装的国际化(下)
7、捆扎不实,散包烦客商 我们出口的中药材原品,如甘草、椴树花等,是机榨挤压成型后,衬妨潮纸外加麻布捆扎铁丝后外运的。但正常因压榨不实捆扎不紧使包装塌陷,甚至散落一地丢失药材,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8、装包前工作粗糙,封包时不严细,药材中途受污染 我们与韩国同时出口到日本的中药材,到达目的地后,截然两种待遇:韩货直接进加工厂使用,我货随地露天一扔,究其原因:①杂质没有认真清拣;②麻袋经纬稀松,有污染进袋;③封口不严细,有异物混入。
9、装璜设计不精致,采用商标没特色 中药的装璜设计或商标使用,必须突出商品特性,给患者以直观的良好形象。某省出口的药酒,能“强身、明目、降血脂,增强免疫功能,久服延年益寿”,但其瓶贴是紫红色的底纸,用一般小号宋体黑字说明,既不醒目,也无商品特色。还用了“孔雀”商标,到香港地区销售,客商提出了批评意见:只要将“宋体”字改为中国传统毛笔书法,“孔雀”换个什么“寿星”、“华佗”等吉祥商标,既显示出中华医药的历史源渊古厚,突出了商品特点,还让患者产生“寿星”益寿延年的美好感觉。
10、以次以劣充好,影响大局 现在我国不少省市的外贸公司,出口中药材以含带包装同国内供货商谈妥收购价格。少数商贩,常趁验质人员一时疏忽,改用旧麻袋、旧化肥袋混装上船。1996年某省出口韩国的一批杜仲,就因用了旧化肥袋被韩国海关扣压,教训非常惨痛。
11、粗笨包装多,精细包装少 直至1997年,我国90%以上的中药材,70%以上的中成药,不是纸箱麻袋大扎包,就是纸盒玻璃瓶塑料袋,有的用了白板纸盒,印刷也不细致精美,丸散膏丹露,使用软包装、复合包装、泡罩包装的很少。日本的医药品,81%以上都用铝塑泡罩包装,而我国还不到3%。软膏类药物,日本采用铝管和复合管的占91%,我们还不到6%。包装形式落后,已严重制约我国的中药产品的出口。
12、运输包装多,销售包装少 我国出口的中药,包括各种中成药,运输包装(也称大包装)比重很大,几乎占70-80%上下,而销售包装(也称小包装)却少得可怜。这不仅影响市场占有率,在销售量相等的情况,也减少外汇收入。厦门出口的健美减肥茶,散装改为铁罐小包装,每公斤多收外汇7.6美元,销量也增加,每年多创收外汇60万美元。
13、操作工艺落后 药材加工基本上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,不但效率低,还会对药材造成不同程序的污染。
14、中药出口缺乏整体形象,没有统一的民族风格 无论是出口的中药材还是中成药,均没有集中形象的概念。现已出口到国外的几百种中药中,很难从款式、形状、印刷、商标、图案、颜色找到它们的共同点。美国可口可乐的小罐、大瓶、纸箱到汽车车皮,包装上都有那波纹白字、大红色板块的系列特征,值得我们思索、借鉴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